银河航天前景如何?
拿到了平台软件开发的offer,本硕985,要签三年。想了解下民企做卫星,会有前景吗?这个平台发展前景如何,公司内部制度氛围如何?
同问?
简单说点吧,一家之言,当个参考,不要上纲上线。
银河航天是由猎豹移动前联合创始人徐鸣创建的,以建设全球低轨星座为目标的国内民营企业。他们从航天挖了一批专家,以及社招了一部分通用人才在做低轨星座的策划和筹备工作,之前打了技术验证星上天。
要建设全球低轨星座,除了资金和人才之外,还需要这么几个关键因素:
1,馈电和用户链路的频率储备,国内的用户链路频率储备主要在航天手里,会电链路,因为在向高通量发展的过程中,大家都在探索与Q/V波段为主馈电链路来作卫星干线,银河航天目前只是通过技术验证星在qv波段上做了一些初步尝试。
2,卫星测控系统,这部分不用说了,国内的测控体系全都在航天的掌控之下。
3,卫星通讯系统及用户终端,在同步轨道卫星过去几十年的应用上,国内的卫星通讯系统及其终端都是采用美国、加拿大、以色列和欧洲厂家生产的产品。这里面涉及到的频率管理带宽调度,质量保障,用户接入等诸多方面,跨越到了低轨星座之后呢?还会多出一个同轨道面上多颗卫星的切换,这部分又需要用户终端能够具备多星接入先通后断的能力,从星链的用户终端上,你就能看到她们现在的用户终端,其实只是一个初步的的原型,这个原型只是一个半相控阵天线,他仍然需要在某一个方向上以机械结构转动去跟踪卫星,低轨星座的终端的完美形态是需要纯电扫天线,就是没有任何机械结构,纯粹采用相位扫描的形式和卫星通讯的这么一种形态的卫星天线,同时具备能够大量生产,且具备廉价的特性。在卫星通信系统的软硬件开发上,国内因为文革以及文宣政治等原因,导致卫星应用始终局限在2B和2G里,商业化做的不好,所以国内的企业普遍不愿意在卫星通讯基础研发上投入,导致这部分设备国产化率普遍很低,电科54所等单位,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,给部队研发了,专门用于部队通讯的同步卫星通讯系统,但是其成本高昂。
所以在这所以在这条银河有限公司艰难的道路上,银河航天只是迈出了第一步,他们在未来能走多远,是非常考验他们领导层的战略眼光,规划能力,筹资能力,运营能力,市场能力,技术能力等诸多方面,其实和马斯克刚创建星链时的局面差不多,区别在于美国的商业航天蓬勃发达,而中国的商业航天刚刚迈出第一步。
所以结论所以结论是这个市场极其广大,因为他面对的是全球市场,但是挑战极大,不过,这不就是年轻人该去做的事吗?
加班有点狠,每月一次周末双休,正常都是周末单休。
前景还是不错的,蛋糕很大,而且目前竞争对手少,只有鸿雁等寥寥几家,银河进展比较快,首发星已经上天了
首先银河航天不会有充足的频率,也买不到,现在仅有的一些频率只可以用来做点试验。再一个,银河航天适合玩点市场融资,快速转型,政治资源层面不允许这家公司成功发展。去可以,赚点钱,但是要想真正做成,那就是在做梦。
道路曲折。
在中国,航天是一个高度封闭、技术路线极其保守、灵活性极差的领域和行业。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供应链,都存在高度垄断,市场化程度几乎为零。
即便从2015年后国内商业航天的浪潮开始如火如荼地涌动,